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震要闻

郑国光在中国地震局成立49周年之际撰文:牢记初心使命 秉承人民至上 全力防范应对地震灾害风险

2020年08月17日 10时38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1971年8月2日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前身)正式成立。49年来,几代地震人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断探索实践,着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等能力,开创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地震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的重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地震人将以建局49周年为起点,重整行装,踏上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成就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强调“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每一次地震发生后,总书记都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都要求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严峻形势,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科学凝练。

  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全过程。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相继发生6.8级、7.2级两次强烈地震。周恩来总理亲赴灾区,并强调,“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必须从中取得经验”。周总理的谆谆教导,成为广大地震工作者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1971年8月2日,国家地震局成立后,从9个地震大队和11个省级地震队,很快就发展到31个省区市全覆盖的地震组织机构,形成了由地震研究所、业务中心、高校和省级地震局构成的地震业务、科研、教育和管理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地震队伍规模从不到百人扩大到万余人,专业齐全、学历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防震减灾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了31次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49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几代地震人薪火相传,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勇担重任,履职尽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践行于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实践。49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唐山7.8级、汶川8.0级等重特大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抗震救灾,抢救受灾群众,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人民群众自救互救、守望相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一次次抗震救灾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地震人在历次地震灾害面前,始终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贯穿于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全过程,赢得了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誉。

  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体现在防震减灾事业进步中。49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地震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防震减灾理念更加清晰,业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事业发展布局更加优化,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不断提升,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出台了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坚持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不动摇,着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着力提高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达到2.0级,首都圈达到1.0级,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速报信息覆盖率达到95%。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理顺地震部门工作机制,科技体制改革破局见效,业务体制改革多点发力,台站改革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进一步优化了事业发展布局。坚持开放合作不动摇。推进加强部门合作和地方合作,逐步形成了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新格局,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不动摇,深入开展地震灾害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联合多部门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颁布实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坚持实施“科技强局”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科学计划,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在事业发展探索实践中,地震人始终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落实到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之中。

  回顾49年来的辉煌成就,我们倍感自豪。几代地震人始终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于防震减灾事业方方面面,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发展壮大。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几代地震人的艰辛创业、不断探索、努力奉献,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们还要深切缅怀逝去的地震工作者。

  通过49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扣“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的使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理念,更加突出“防”的减灾作用,提升“抗”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救”的预案和措施;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落实“全灾种、大应急”新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大力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增强信心,凝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提升全社会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面对防范应对地震灾害风险巨大挑战责任在肩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防范应对地震灾害风险面临巨大挑战。

  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国家之一,超过58%的国土面积和近55%的人口处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风险区,平均每年发生4次6级以上地震,每3年发生2次7级以上地震,每10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本世纪以来,先后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和鲁甸、芦山等大地震,造成了9万多位同胞罹难和巨大财产损失。

  我国地震灾害风险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财富更加聚集,地震灾害风险链条越来越长,高层建筑、高坝水库、梯级水库、高铁、输油输气输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对地震灾害的敏感性、脆弱性、破坏性愈发突出,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可能引发重大灾害。

  防范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全社会对灾害规律和风险认知不够,地震灾害风险底数还不清,对巨灾风险防范缺乏足够准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与各方面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此外,重特大地震应急预案上下衔接不够,可操作性不够,应急救援能力仍需提高,全社会合力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是,我们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几代地震人多年开辟和奠定的坚实基础,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地震人才队伍,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开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职担当,坚持“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工作方针,全面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努力实现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理论武装,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努力防范化解地震灾害各种风险,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防震减灾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要发挥好地震部门的专业优势,按照“全灾种、大应急”要求,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全面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努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认真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工作方针,不断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深化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地震监测站网规划的实施和地震台站的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地震基本业务。加快实施地震预警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工程,以及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作等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要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滚动研判震情形势,当前要做好震情、疫情、汛情交织叠加的各项应对准备,着力提高应对重特大地震灾害的处置能力。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推进理念方法、体制机制、工作体系、任务布局的改革创新。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力度,扎实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要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四大体系”。要强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大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灾害造成的损失。

  全面推进社会共治,筑牢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的防线。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发挥市场在地震风险防范、巨灾损失补偿等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要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范,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筑牢防震减灾的人民防线。

  初心铸就伟业,使命引领未来。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工作方针,保持定力、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