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地震局

政府信息公开

中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主要内容(2025—2035年)

发布时间: 2025-07-25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发表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为地震预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级党委政府对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是地震部门的核心职责。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震之问”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地震预报科技创新和业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本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震之问”为引领,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防范大震巨灾为重点,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攻坚地震预报关键科学问题,深化地震孕育发生机理认识,积极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建设科技领先、业绩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地震预报业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地震安全需求,助力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地震安全保障。

  二、战略目标

  持续推进地震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更加准确,短临预报成效更加显著,震后趋势研判支撑作用更加有效。到2030年,建立基于震源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的长期预报技术体系,发展完善经验指标与前兆物理模型结合的中期、短临预报技术体系,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会商技术系统,持续推进地震预报向物理预报拓展,完善面向防灾、避灾、应急和恢复重建的地震预报产品体系,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地震预报科技创新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建成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地震预报业务体系,监测站网、预报产品及服务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地震预报支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更加有力,社会公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地震预报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地震预报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根本目标,始终坚守“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的崇高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地震预报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地震“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完善基于震例总结的传统经验预报,创新基于模型构建的数值物理预报,推动传统经验预报与数值物理预报融合应用,持续提高地震预报科学性精准性。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地震科学研究国内外合作,持续加大震情会商开放合作力度,引领集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不断向前迈进。坚持科技引领。围绕地震预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开展联合攻关研究,不断深化地震活动规律科学认识,以创新成果驱动地震预报业务持续进步。

  第二章 战略任务

  为更好地发挥地震预报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支撑作用,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业务发展亟需攻关问题、防震减灾服务需求,围绕中国地震预报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报规制标准建设,丰富预报产品产出,从地震预报一体化业务、基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等四个方面提出以下战略任务。

  一、优化地震“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业务

  (一)着力提高地震长期预报的科学性

  推进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长期预报。系统构建断层模型、介质模型、活动地块模型、应力应变模型等基础物理模型,深入剖析地壳介质特性、地块活动规律和断层运动机制,完善活动地块理论,深化大陆强震机理认识。基于断层运动模型、应力模型和破裂机制,构建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长期预报技术体系,提升强震危险源识别的科学性,为长期预报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有效降低强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索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数值预报。选择典型区域,充分融合周边动力加载、深部速度结构、地壳变形分配等关键要素,完善区域动力学模型,提升模型时空分辨率,精细化描绘强震孕育环境。开展强震孕育发生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阶段物理特征及其产生机理,深化强震孕育发展规律认识,挖掘地震发生前的关键物理信号,推进数值预报技术在地震预报业务中的应用。

  (二)着力提高地震中期预报的准确性

  完善大陆强震趋势和主体活动区判定技术体系。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强震活动的时空关联,完善大时空尺度强震影响分析技术方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梳理中期预报有效指标,优化重点构造区强震状态跟踪分析技术,滚动研判强震趋势和主体活动区。研发多学科地震观测异常协同分析技术,动态跟踪断层运动状态、断层应力状态和震源异常演化特征,优化强震危险源紧迫程度研判技术方案,持续提升其判定结果的准确性,为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确定提供依据。

  完善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确定技术体系。持续深化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预报效能总结,分区域健全应力水平、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地球物理观测等技术方法预报效能定量评价机制。根据预报效能评价结果,优化异常判定标准,改进预测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时间预测可靠性,发展优化地震综合概率预测技术,提升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确定的准确性。

  (三)着力提高地震短临预报能力和减灾实效

  优化地震短临预测指标体系和综合研判策略。不断加强震例和震情跟踪工作科学总结,持续优化全国和各地区震情短临跟踪与会商研判技术方案。充分发挥地震长期、中期预报对短临预报的指导作用,加强地震活动、地震学参数、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和宏观等观测异常时空演化规律、物理机理及综合应用研究,构建不同构造环境、不同类型地震的预测指标体系和综合研判策略,加强空间电磁、热红外等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短临预报的精准性。

  健全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国家、省、市县地震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及跨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加强各级各类监测资源整合共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学科观测数据分析、异常识别等环节工作。加强地震监测中心站和市县地震部门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地震观测异常报送、现场核实、滚动会商等工作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四)着力提高震后趋势研判能力和水平

  完善地震序列类型研判技术体系。深化前震、震群等复杂地震序列类型判定及强余震震级预测研究,优化迭代前震自动识别技术。强化地震地质、地下结构等基础信息应用,总结不同构造区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及参数时空演化特征,细化不同地震序列类型判定指标,持续完善地震序列类型研判技术体系,提高震后趋势研判的可靠性。

  进一步提高强余震时间预测的准确性。深化地震序列时序特征研究,应用深度学习、大模型、余震自动识别等新技术方法,提取典型地震序列时间特征参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震序列强余震时间预测中的应用。深化固体潮调制等因素在强余震时间判定中的应用,建立不同地震序列类型强余震时间判定技术方法体系,进一步提高强余震时间预测的准确性。

  二、加强地震预报基础能力建设

  (一)全面夯实地震监测基础

  持续优化观测站网布局。落实中国地震监测站网规划,完善优化站网观测布局,加密重要活动地块边界带和关键构造部位的观测站网,提高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运动学信息监测和背景场变化信息捕捉能力。加强市县地震监测资源整合应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监测站点共建共管、观测资料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强化仪器巡检、观测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

  加强地震观测仪器研发。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建立高效合理的地震观测仪器投入、研发、生产与运维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等,破解地震观测关键技术难题,聚焦低成本、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研发新物理量观测仪器和基于新传感原理的观测仪器,推进光纤、量子、次声等新型观测技术应用,提高高精度、宽频带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监测能力。

  构建完善立体观测体系。发展深井多层位应变、电磁、地温、地震波速和地下流体等观测装备和阵列技术,海缆式实时观测和沉浮式流动观测等海洋地震观测技术,热红外、空间电磁、高光谱、卫星重力、InSAR、GNSS等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推进主动源、深井、海域、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震、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观测与数据的实时获取。

  开展重要断层段的多学科综合密集观测。针对重要构造区开展“块、带、源”分类观测和区域组网,对重点活动地块开展大地测量观测,强化对活动地块及其边界带变形过程的动态监测;对相应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观测,获取不同孕震阶段高时空分辨率的介质物性、断层运动和应变分配信息,定量研究强震危险源动态演化特征;对处于孕震晚期的强震危险源开展多手段密集观测,提高强震前兆异常的捕捉和辨识能力。

  (二)构建地震预报信息支撑系统

  构建完善地震预报业务基础数据库。整理1966年以来中国震例积累的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等多学科异常数据,构建中国震例数据集,建设地震典型异常特征库、标签库,开展异常与地震时空关联性分析。基于弹性回跳理论、断层力学本构方程、岩石破裂实验等多源信息,构建断层运动、断层应力、断层破裂、大地测量和地震活动等模型,形成地震预报知识库。

  发展智能化地震会商技术系统。持续推进统一高效的地震会商技术系统建设应用,推进地震观测数据在线处理、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异常自动识别、会商报告参考资料自动汇集和集成展示等功能研制,实现交互式地震预报业务信息查询汇总,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预报业务助手等功能,显著提高震情会商效率、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优化震后趋势研判辅助决策技术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和历史地震等最新研究成果和地震孕育发生物理模型,快速分析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序列演化参数,判断地震序列类型和余震发展趋势,提升震后趋势预报业务产品产出时效和质量,更好服务政府决策。

  (三)深化群测群防工作

  强化群测群防能力建设。引进应用相关行业观测数据和技术方法,推动数据、技术与经验的深度融合。鼓励引导推进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精度适中的新型地震监测设备研发应用,有效补充高精度专业观测,提升观测覆盖范围,拓展地震观测异常捕捉能力。加强电磁观测站、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的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宏观观测体系,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升观测员工作能力,逐步提高宏观观测规范化和业务化水平。

  探索新时代群测群防模式。持续探索群测群防工作新机制,优化异常报送平台,进一步畅通宏观异常、预测意见等信息收集和报送渠道,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度。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宏观异常自动观测识别技术,研发宏观异常自动收集及甄别技术,逐步构建“智能感知—精准研判—快速响应”的群测群防新模式。

  三、增强地震预报科技支撑能力

  (一)深化大陆强震机理研究

  构建大陆强震孕育区域动力学模型。重构区域地质单元时空演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变形特征,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建立反映岩石圈多尺度变形特征的流变模型,反演岩石圈应力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深部动力过程对地壳应力场调控与构造变形的作用机制,探索“板块—活动地块—地块边界断裂—震源断层”的动力加载过程,系统构建大陆强震孕育环境的区域动力学模型。探究活动地块、活动地块边界带和发震断层的应力应变模型,揭示活动地块边界带应力积累与释放的时空耦合关系,深化大陆强震孕育的构造变形机理研究。

  深化大陆强震原地复发过程的物理机制研究。综合活动地块模型、岩石圈流变特征以及大地测量观测资料,揭示断层动力加载条件,构建多源观测数据约束的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震间、震前、同震与震后各阶段的地震活动性、构造变形特征及断层运动特征,识别关键物理量的演化趋势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走滑、拉张、逆冲不同类型断层在不同孕震阶段的变形特征、应力状态、介质物性变化与能量积累释放过程等,深入解析控制大陆强震周期性复发的物理机制,为地震长期预报和中期、短期前兆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加强震源破裂与地表震动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建立区域壳幔速度结构和高分辨率浅层介质模型,实现深浅部多尺度介质模型耦合。发展覆盖震源破裂到地表响应全过程的地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发震断层、非均匀介质、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地震破裂和地震动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构建震源—路径—场地耦合效应机制模型,深化地震破裂动力学、地表响应到致灾全过程机理认识,为地震长期风险评估、中期灾害预评估和震后灾害快速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二)完善地震经验预报技术方法

  优化综合概率预报技术及研判策略。完善震例总结规范,通过历史震例回溯性总结和类比分析,研究震前各类观测资料异常的时空演化规律,深入开展大地震解剖研究,科学归纳普适性经验认识,动态评估各学科技术方法的预报效能,优化各学科核心观测异常判定标准,构建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重点构造区的地震综合研判策略。改进基于经验总结的概率预测模型和算法,强化数据融合与模型迭代,提升地震经验预报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探索地震前兆异常模式分析技术。深化重点地区活动构造、深部结构、活动地块相互作用和地壳变形特征研究,构建重点地区现今构造变形模式,探索地壳运动、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之间的内在成因机制。发展地震观测异常模式分析技术,逐步明晰经验预报指标的物理内涵,探索不同孕震阶段、不同学科观测异常发展演化规律,分析研究群体性异常经验预测指标和区域应力应变动力学过程。

  深入开展地震异常物理机制研究。开展岩石力学实验,构建震源区应力演化模型,分析应力累积释放动态过程,深入研究前兆异常变化与震源区应力累积及演化的机制,建立前兆异常与应力累积的物理关联。研发强震前断层亚失稳阶段关键物理量的识别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各类观测数据中提取与孕震过程密切相关的异常信息。

  (三)强化地震物理预报技术攻关

  研发三维强震危险源识别技术。综合多源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数据,获取断层闭锁状态与地震活动性参数,精细刻画凹凸体三维分布特征。耦合分析凹凸体分布格局与岩石圈流变强度、应力背景场等的关系,综合判定6.5级以上强震危险源的空间展布模式,研发从构造形变场到强震危险性评估的综合研判技术,给出更加精细的强震地点预测结果。

  研发断层发震能力定量评估技术。建立断层三维空间特征与发震能力的量化关联模型,研发断层段发震能力震级分布区间评估技术。综合区域应力水平、凹凸体分布特征和断层几何约束等多重控制条件,形成具有物理机制支撑的震级评估技术体系,给出更加可靠的强震震级预测结果。

  研发强震发震紧迫程度判定技术。基于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模型,构建包含孕震晚期特征参数识别的数值概率预报模型,研发具有物理机制的强震发震紧迫程度判定技术。形成涵盖断层形变、应力演化、地震活动等多参数的综合判定技术体系,给出更高分辨率的强震时间预测结果。

  (四)发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国家级平台作用

  充分发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野外实验室”作用。在川滇地区布设多学科、高密度、高分辨率的地震综合观测站,开展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观测和试验研究,捕捉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信息,建立区域公共科学模型,构建地震预测模型,开展大陆地震机理研究与预测理论野外验证。

  开展基于物理模型的地震数值预报实验。依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高密度高精度观测网络,搭建具有区域特征的地震数值模拟平台,建立基于物理模型的地震发生概率预测指标体系,研发融合物理机制与观测约束的数值预报技术方法,并开展示范应用,为地震风险动态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国家级地震科学平台支撑引领作用。依托地震动力学与强震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加大数据共享力度,聚集国内外科研力量,围绕地震预测关键科技问题,引导国内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建强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面向全球科研人员提供地震观测数据。

  (五)应用人工智能赋能地震预报

  探索人工智能地震观测异常识别技术。依托丰富的震例资料和地震观测数据,建立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和电磁等学科的地震预报数据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基于震例的异常自动提取模型,深入挖掘多学科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实现地震前兆异常自动提取和智能识别。

  构建地震预报人工智能大模型。着力打造多模态数据融合平台,实现海量异构观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知识关联挖掘,推动数据驱动、物理约束和效能评价等地震预报新模式探索,建立具备动态学习能力的大模型系统,通过迁移学习等技术,提升模型在不同构造区域的预报效能,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经验预报方法的深度融合,促进地震预报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建设高水平地震预报人才队伍

  (一)推进高层次地震预报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柔性智力引进。积极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合作实施地震预报重大项目,共同开展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和震情研判。拓展人才引进形式,鼓励地震系统各单位采取顾问指导、挂职引进、合作交流、兼职聘任和退休特聘等方式,围绕人工智能、数值预报等领域引进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地震预报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注重实际业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培养具备引领地震预报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领军人才。支持业务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地震研究机构进修学习,鼓励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地震人才工程的平台作用,聚焦地震预报关键科学和业务问题,建设一批由系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业务中心、省级地震局等高水平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跨单位的高水平地震预报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建强地震预报业务一线人才队伍

  健全一线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优化人才使用机制,落实不同层级预报员制度,强化预报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力争实现国家业务中心和各省级地震局预报岗位人员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加强预报学科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前兆机理研究、技术方法引进、重大异常核实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提升一线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持续加强系统内预报员交流访学,强化与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探索符合事业发展需要的预报人才培养之路。有组织地遴选优秀青年人才在重大任务中砥砺磨炼,促进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相融合。

  强化一线人才队伍岗位的交流机制。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地震系统援藏、援疆、帮贵等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东西部省级地震局预报业务人员交流,建立省级地震局业务人员到国家业务中心学习、国家业务中心到省级地震局现场指导机制,在实战中锻炼培养人才。

  (三)营造地震预报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地震行业精神,强化“以人民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追求,打造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的预报人才队伍。

  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实行预报岗位激励政策,创建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地震预报研究实践环境,对成功预报人员给予及时奖励,强化地震预报人员独特职业教育,切实加强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

  第三章 战略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中国地震局党组统一领导下,局机关相关内设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地震预报战略任务落地见效。地震系统各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认真谋划工作措施、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落实合力。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一)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支持

  聚焦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等战略任务,加大地震联合基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支持。聚焦地震预报关键技术研发战略任务,积极推动纳入“十五五”“十六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全力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

  (二)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经费投入

  聚焦战略任务,凝练监测能力提升、科技条件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申请国家工程项目投入支持;统筹自主支配科研经费,包括利用地震系统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运维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星火计划项目经费等给予稳定支持。统筹监测预报业务经费,持续支持地震预测技术方法发展完善和科研成果业务转化应用。各省级地震局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经费投入,推进战略任务落实。

  三、加强开放合作

  (一)强化联合攻关

  深化与高校和相关行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员交流、科研设施和观测数据共享,依托地震动力学与强震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联合系统内外科研力量围绕战略任务,联合开展地震预测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攻关。

  (二)加大震情会商开放力度

  坚持开门会商,广泛邀请系统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参加国省两级震情会商,及时引进应用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坚持地震预报评审制度和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中国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和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作用,持续提高地震预报科学性。

  (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地震科学领域国际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机制,推动地震预报中国方案服务相关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工作,共同发起国际地球科学观测研究计划,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中国在国际地震科技研究领域的影响。

  相关文档:《中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2025-2035年)》解读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